Wednesday, June 3, 1998

香港不干預精神已死?

政府提七項措施救經濟,其中穩定樓市一項最重要,但政府推出前與地產商密斟,令人覺得私相授受。樓價雖然跌但末致恐慌性拋售,故其干預顯得無必要,無論如何,房屋政策搖擺不定實教人失卻信心。

香港十三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,九八年第一季的本地生產總值下降百分之二。即時的反應是「又變了」。特區政府搖擺不定的作風已經深入民心。

七項措施中,四項振興旅遊業,二項改善流動資金,一項穩定樓市。這是一個數字遊戲,項目愈小的措施愈重要。政府的主要目的是穩定樓價。相對高峰期,樓價已下跌四成,再跌很可能危害銀行體制,進而迅速地擴散到整體經濟。作為預防措施,穩定樓價可以理解,但手法和成效卻有待商榷。

在政府公布這些措施幾日前,有些大發展商罕有地公開批評政府的建屋目標,這些發展商和官員會面後卻突然完轉變態度,很難令人不猜疑彼此有否達成枱底協議。協議是否真正存在並不重要(因無法得知),重要的是這已足夠令政府公信力下降。政府以後做事將會事倍功半。

樓市未崩潰 介入非必要

政府應否介入穩定樓價取決於是否有恐慌性拋售,非理性地推低樓價。樓市急跌以來,一般二手樓業主態度比較強硬,拒絕作出大幅減價,叫價過高令到二手市場成交量萎縮。

發展商和二手業主不同,為了減低利息開支,在市況不明朗時只有減價推貨。事實證明,只要發展商開價低於二手叫價一至兩成,便得到足夠承接。雖然樓價不停下調,但總算有秩序,絕非恐慌性拋售,政府的介入看來是不必要的。

現在實行的措施主要是放寬樓花買賣限制,讓發展商更容易透過樓花市場減低風險,對穩定樓價沒有直接作用。

放寬樓花買賣作用不大

房屋政策犯第一個錯誤是定下八萬五千的建屋目標。把建屋量定在某一個數目,完全忽略市場變化,明顯干預市場。現在又要穩定樓價,更是進一步干預。要知道,任何要固定市價或供應量的方法,都違背市場運作原則。香港的積極不干預精神跑到哪裏去?

政策未能適時而生

房屋政策另一個錯誤是生不逢時。金融風暴前,八萬五千的作用有限,樓價繼續上升,風暴後卻突然變成巨大殺傷力。當然,金融風暴不能預測,政府就是要明白這點。很多變化是不能預計的,而政策往往缺乏彈性,突然的轉變很可能令好計劃變成壞計劃。做適當的事要配合適當的時候。

制定經濟政策要明白解決問題會遇上甚麼困難,和能否克服這些困難,應該量力而為。

香港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前景不明,政府能幫忙固然是好,但最重要還是不要幫倒忙。

(原載《香港經濟日報》1998-06-03)

相關文章「適度有為」? 「過度有為」!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